我们接下来谈谈有关设备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无可置疑的,我们需要设备来协助进行有效的生产。尤其是像SMT这类适合于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设备的考虑往往成为SMT技术应用的重点,许多时候甚至掩盖了其他重要的考虑点。此外,一些用户认为设备是硬件,有形有体,因而是较直接简单的事。其实不然。有关设备的科学性知识,也和管理学一样,都在无形中。而更甚的是,好多时候它并非一般常识所能应付的。在上两期的文章中我曾提过,在考虑设备之前应先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此我想重复再强调一次,缺乏一定的知识,你只能靠运气才能作出最佳的选择。如果读者了解SMT技术面之广,您应可以判断出要拥有这最佳运气的机会不大。即使侥幸得到最合适的设备,用户也难以发挥其实际最佳性能。设备应用也是一门学问,并且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工业界中似乎还有好多用户未认清这一点,心中对设备学的深度没有底。
关于设备的考虑,有几个观念是我们事先应具有的:
1。设备是一种工具,只有在用户完全了解所要从事的工作後才能有效的选用。
2。凡是工具都有其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对SMT这类复杂的技术工作而言,了解其针对性是件重要的工作。
3。设备虽属硬件,但其应用、运作和管理都是软件。因此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发挥其最高效益。
国内的SMT事业发展很快,但在质上的发展却跟不上它在量上的发展。以上的三个重要基础观念,好些用户尚未理解和掌握到。比如一些工厂在不知要做什么产品的情况下便开始做设备选型,或是只在一些主参数上作比较考虑便决定配置等等情况,便是这方面问题的体现。没有产品和生产模式而开始选型,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虽然大部分用户不至于此,但一般用户在设备选择的过程中缺乏了去分析了解所做程度的能力和精神,却是常见的事。举个我常见的例子,在以上第二点中谈论到的针对性上,有些用户和我谈及时认为本身有处理到。比如在设备配置上他们考虑过是否是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呢,或是大批量少品种。在这类明显分别上一般都较能照顾得到。但当我量化谈论这课题时,不具体的现象便会出现了。什么批量是属于小,什么批量是属于大,用户有时也难下定义。若在同一用户中,认为批量500为小,一万为大的,当我问及若需生产批量为3000,5000应如何归纳时,往往会出现不太好说的现象。或者当我问及这批量如何和产品设计同时考虑时,一般用户都未仔细考虑过。其实如果具备设备学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很明确的。既然一台设备不能同时适合于大小批量生产模式,用户便必须要能评定他在什么批量下会出现什么程度的好的或不良的影响,和一切对批量特性产生影响的条件(如元件种类比例等)。
对于上述观念的第3点,这儿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从我的经验中了解,有好些用户把设备应用的技术范围看得很小,并且和设备操作混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用户都相信设备应用技术能从供应商那儿得来的原因。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设备应用。比如贴片机的使用,我们一般把产品元件的种类、数量、包装、座标等资料输入所用贴片机的编程软件中,让它自行设立贴片程序,这是‘操作’。‘应用’可就复杂得多了。我们必须先了解各种元件在效率和质量上的考虑点,然後决定由那一种贴片机来贴,由那一部贴片机来贴,贴的顺序如何;我们必须能预测其在长期和短期效率上的优化程度和质量上的保障程度,评估基板的编排设计是否需更改等等...,这才是‘应用’。一般工程师也许认为贴片机的软件已能应付以上的编程工作,但不知软件对质量方面的考虑不够。所以在使用自动编程的同时必须加入人脑的协助。如果一个工程师对以上这些观点从未考虑和执行过,我认为他并未了解和掌握到什么是技术应用。而严格来说,他仍不算是位合格的SMT工艺工程师。至少在贴片机应用上不是。这方面的知识应通过本身向外学习或内部研究,虽然一些时候设备商会是个好导师,但不能全依赖于他。从我的个人经验中,用户应注意的是,供应商有时在不够了解问题的情况下,会认为其提供的设备已在这方面有了解决或应对的方法。这样的回答可能给用户带来了放心犯错的做法。若是明显的错误,用户可以在工作中发现,但在SMT领域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能明显看出来的。
设备的选择可说是件不容易的工作。SMT设备不只是种类和设计繁多,而单一设备上的功能参数也很多,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造成选择评定上的许多难度。更甚的是,好些应属重要的参数并未常被考虑,甚至连提都未提到。设备的参数,可有主参数和次参数之分。主参数常为人道,在设备选择的过程中常是热门话题和竞争课题。这些参数如丝印机和贴片机中的速度和精度、回流炉中的温区数目和长度等等。次参数表面上在一般的应用中较不起眼,较为人们所忽略。但人们没注意到的是,这类次参数的种类也挺多,其中有些参数的独立作用虽不大(请注意有些虽不为人道,却具有对生产效益有相当大的影响),整体合成的影响却忽略不得。这些参数往往应是区分品牌型号的有效决定因素,只是不为所用罢了。次参数的例子如丝印机中的模板分离控制、贴片机中的供料效率、元件光学对中的分析智能、回流炉中的热对换效率等等。在此应一提的是,基于技术和商务因素,次参数很多时候在评定上较主参数还难。
对于在选择设备上作出科学性的选择,我觉得国内在这方面的做法仍属于较不足的。有一个应正视的问题是,我们常会觉得本身具有足够知识能力去作出最佳选择,而忽略了去验证。在我协助进行的一些改进项目的过程中,用户常对我所谓的‘科学性方法’和其做法感到新鲜有用。这情况尤以已经是SMT用户的为甚。学习後往往改变了他们在学习前的自信观点。因为人类的弱点之一是太相信经验,而忽略了经验也有好坏之分和不足的情形。所以国内的技术若要朝高速发展的方向,首先应做到之一是看清本身不足之处而虚心学习。若把学习之门紧闭,什么知识都得不了。
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在理论上评估设备的价值後,因为在理论评估中有可能产生对资料数据的误解或条件的不符,许多时候还得对自己所做的评估进行验证,以确保设备引进的实际价值。一般可通过考察和试用来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是需要费用的,我本身觉得在合理范围内是值得的。考察有时间较短、工作较易的好处,但效果的完整度和准度都远远不如试用。所以我认为只在试用方法不可行时才使用。这类考察绝不能走马看花,必须做好考察前功课方才有效。如果和考察目标的关系良好而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安排,此活动也能达到极好的效果。应注意的是,考察对象的背景和条件是否符合自己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