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SMT在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 1400
从历史上讲,贴装元器件SMC/SMD,由欧美先进技术国家发明于1960年代中期。在先前已制作好线路、厚膜电阻与焊盘的陶瓷基板上,印刷锡膏,以手工方式贴上无引线独石陶瓷电容MLC、被称为‘芝麻管’的短小引脚晶体管与贴装式IC,然后进行再流焊接,完成组装,这就是雏形的SMT方式。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SMT”这个学术名词,也尚未形成单独的技术门类,但逐渐形成的这种先进的组装工艺已经显示了其所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电子元件学术界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已经密切关注国际上SMC/SMT的发展动向,中国的电子科技人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跟踪国外STM技术的发展,并在小范围内应用STM技术。中国最早规模化引进STM生产线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其背景是中国彩色电视机工业技术开始引进。为其配套的彩电调谐器,如松下彩电调谐器由A型转向B型电子调谐器,而新型调谐器大量采用片式元器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指导下,国内彩电调谐器厂开始引进STM生产线,引进的机型有松下、三洋、TESCON、TDK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STM引进步伐大大加快。我国海关公布贴片机引进数据起始于2000年,当年公布的贴片机年引进量为1370台,以后平均每年递增率达50%以上,2005年引进贴片机达8992台,中国贴片机保有量在30000台以上、STM生产线在15000条左右。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STM市场。
反观,形成SMT技术最早的欧美却进展缓慢,倒是缺乏资源但善于学习西方并进行技术再创新的日本,在1970年代中期加快了开发应用步伐。在1970年代后期日本大型电子企业集团率先研制成功了自动贴片机,由内部的专用设备逐步改进为商品化的通用设备,大批量地应用在家用电子产品生产中。1980年代初期SMT作为新型一大门类的先进电子板级组装工艺技术,由于自动贴片关键工艺设备的突破而正式启动。SMT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大型电子集团公司间重点开发与竞争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于SMC/SMD无引线或短小引线,便于改善电子产品高频性能,因此最早最多地应用量大面广的彩色电视机电子调谐器上。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在1970年代涌现了大批的SMT相关企业。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SMT技术日趋成熟高端,当初那些初初成立的日本企业经过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如今的知名品牌,而中国SMT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SMT应用大国。SMT的普及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随着我国通讯、计算机及网络和电子类产品快速发展,并根据国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SMT在我国也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STM市场,对SMT相关产品也有着相当巨大的需求市场。那么,中国不断引进国外日趋完善的SMT技术以丰富本国技术、提高本国各类电子产品的品质的此种趋势更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6-9-1 08:3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美图秀

    • 扒一扒又一个该被挂路灯的企业——知网
    • 进食限制在最活跃的时段,收益最大
    • “粪便移植”可逆转衰老
    • 这样做可以让你年老时癌症风险降低六成!
    • 平时走路越快,机体越显年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