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项草率:产品初期沉浸在自己和集体的逻辑里,拒绝发现问题。
老板觉得这件事可行,老大觉得这件事可行,然后我就自然而然觉得这事儿可行了。 在想一想,应该是不自信吧,甚至都没有怀疑的勇气。 讨论需求的时候,所谓的头脑风暴一定要确保头脑清醒,不偏离重点,绝对的客观, 不然很可能就会沦为集体的狂欢。当你事后发现问题的时候,也要有推翻自己、一 重来的勇气,再去说服集体。这虽是很痛苦的事,但总比来自最终市场的失败要好。
2.尽早测试、不要过早沉溺产品细节。 大把大把的时间被花在讨论细节上,而且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是在把“体验做 到极致”,但是回头才发现,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满足,产品上市之后,才发现 连目标用户都判断错了。 细节很重要,但前提是你的产品方向正确,市场有这个需求。可以通过制作需求卡 片,控制需求(包括需求审核和论证)。每次的需求讨论文档进行归档、编号以便 以后查找。 3.喜欢“炫技”,产品氛围不强 技术大牛专注于技术本身,不仅出了问题难解决,所做的一大堆“功能”还得不到 市场认可,招人的门槛也增高了,导致长期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产品成本上升、 周期延长。这种貌似强调了专业性,其实忽视了客户需求。 4.过早地将目光由产品本身投向市场运营。
不能专注于产品本身,没有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拿到投资找到发行之后,心态变 得浮躁。等自己发现问题,又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退两难。 5.初创期的小型公司,时间比钱更重要。大公司有绝对的人才、渠道优势,小公司只 能走创意出奇招。技术上怎么都玩不过大公司,也不要想着去赶超大公司,产品定 位准确、新颖才是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