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总结梳理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在实际做事情的过程中都遵循一套科学的方法和逻辑。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某个专业和领域有着很深的见解,看问题准,见解独特,但当你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时候,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才能有两类:街头智慧和科学方法。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厉害的人也分两类:一类是没看过多少书,也没上过多少学,却能把一件事或一个企业经营得很好,你问他怎么做到的,他们一般没办法说出来个一二三,只能大致告诉你一些做事或做人的心得。 很多小学没毕业经商却很厉害的企业家,或者街头和民间艺人都属于这类,这类人一般不见得多聪明,但悟性一定很高,虽然他们没办法总结出做成一件事的科学方法,但其做事的逻辑却一定遵循着科学规律。很多老板事业成功后去上中欧、长江商学院的MBA课,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这个原因。 另一类接受过高等教育,做事情拥有一套完整科学方法的人,你问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他能给你逐一剖析,一二三步骤是什么,系统而缜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事物和思考有两个基本的逻辑法则: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法: 条件:我养的一条狗甲喜欢吃鱼。邻居家的一条狗乙喜欢吃鱼。狗丙喜欢吃鱼。狗丁喜欢吃鱼。...... 结论:狗喜欢吃鱼。 演绎法: 条件:狗喜欢吃鱼。我家养的阿黄是一条狗。 结论:阿黄喜欢吃鱼。 我们会从过往实践经历中归纳经验和知识,还会基于一些知识理论指导演绎其他事物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但认知知识的方法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元认知——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从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5类:数据、信息、知识、才能和智慧。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信息能解决某个问题就是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形成才能,才能融会贯通就是智慧。才能和智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畴。从知识到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元认知的构建。 举个例子,不少传统做品牌文案的从业者大多是凭感觉,很多广告人写文案,想创意还要对环境和心情提出要求,不然就没灵感,这很扯淡。后来李叫兽出现了,告诉大家写文案也有科学方法,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营销方法,写文案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套用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于是传统广告人懵了。 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但1%的灵感最重要。这句话的后半句爱迪生到底有没有说过暂且不去追究,但这后半句话强调了天分、灵感,也就是不可控因素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经常说自己取得成就的原因中99%是靠运气,可运气这东西也是不可控制的,那努力奋斗的意义又何在? 人天生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我意识,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以即使能改变的只有1%,我们也不应该停止非运气、天分因素的学习和努力。任何学习都是在增强人的可控能力。 篮球场上突然上场一个看架势就是球场老手的人,他变向、突破、上篮,行云流水一般......可惜球没进。后来,他拿到球后辗转腾挪,迅速晃开防守队员,然后急停跳投,投篮动作干净利落,底下的观众都快要鼓掌沸腾了......可是球还是没进。奇怪的是,尽管他2次都没有进球,但这2次进攻我们已经能够断定:他打篮球极其厉害,进球只是早晚的事。有的人连续2次失手,仍然赢得一个“高手”的评价。有的人连进四五球,大家却觉得“这家伙是运气太好”。 问题出在哪儿呢?在于他稳定,即可控。他运球、突破、投篮的姿势非常稳定,无论你怎么防守,他的出手节奏、角度、动作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形,他能控制自己和球的节奏。 所以,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判断标准便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