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未来之路 4.1行业并购整合与平台化 中低端器械布局集中,行业集中度低,并购整合是行业趋势。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血拼”,本就不高的产品利润率被进一步压缩。据统计,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仅有几十家。相比药品市场平均2.05亿的企业市场规模来看,器械公司1800万的平均市场规模过于分散(器械的未登记个体经营者数量也远多于药品)。随着行业的规范化,并购将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必然趋势,重磅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细分市场空间有限,平台化发展将是主流。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众多,产品种类众多。导致尽管市场整体空间巨大,但细分市场极易触碰天花板,多数细分市场规模在几十亿左右。虽然不少细分领域出现了如鱼跃医疗、新华医疗等龙头企业,但在细分领域中的发展受到行业规模的限制。
医疗器械向高端器械和相关品类发展。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是跨域医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的复杂工程,对研发人才队伍要求极高,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周期在2-5年,而高端产品的研发周期则有5-7年。 罗氏、美敦力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均通过规模化并购发展壮大。我们以美敦力为例。自1993年起,美敦力不断进行并购活动,除了我们列出的金额上亿美元的大型并购外,美敦力也进行了大量小型并购活动。目前美敦力已经形成了糖尿病产品、消化道疾病产品、泌尿系统产品、神经系统疾病产品、骨科疾病产品、心血管疾病产品、植入耗材、人工心脏、疼痛产品等多品类产品管线。
随着并购的进行,美敦力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成为世界前三的器械巨头。其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表现也非常优秀,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 从国内医疗器械的并购案例看,2012年以来的并购案例大幅增加。2014年器械相关的并购案例超过40例,并购金额超过1100亿,从同类产品并购、产业链并购到平台化收购,国内器械行业的整合大潮已经到来,新的龙头企业将不断产生。 4.2由器械产品向服务延伸 依托产品向服务转型。高科技巨头苹果“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对未来各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医疗器械行业也是一样,未来单纯的生产销售企业将会难以生存,只有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继续成长。平台化是重要的行业趋势。以高科技行业为例,苹果、谷歌、阿里巴巴、小米,都是以平台的形式出现。各大“平台”中,有的自身具备生产能力,有的没有,但都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迪安诊断就是服务化转型的典型案例。2008年以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体外诊断产品,多年以来公司的诊断服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成为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诊断公司。 丰富产品线:未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期,对医疗设备的需求极大。除了价格优势外,能够为新建医院提供包括方案设计、采购、物流、维修等服务在内的一体化医疗器械解决方案的企业将会占有巨大优势。而能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首先要看企业自身产品的丰富程度,医疗器械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平台化并购则是企业快速做大、丰富自身产品线的捷径。 渠道扁平化:过去我国医药生物流通领域主要依靠各级代理商,环节过多造成效率低下、销售费用过高,极大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隔着代理商势必难以与覆盖医院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对打造强大品牌和平台形成阻碍。如果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能够有效整合销售渠道,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率,获得更多利润,深度覆盖医院、患者,形成强大生态系统。 依托设备提供服务: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过去依靠生产销售医疗器械,业务单一,附加值有限。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政策对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种种不合理限制逐步取消。制造企业依托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将会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附加值,多元化发展业务条线。如依托血糖仪构建慢病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长期服务;依托诊断设备建立独立诊断中心、体检中心,缓解医院压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等。 4.3产品单点创新与突破 单点创新推动器械公司占领细分市场。以测序公司Solexa为例,公司从1998年开始专注于可逆测序技术,研发了二代测序的Solexa技术,成为二代测序仪的鼻祖,2007被Illumina以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成为Illumina的测序子公司,至今仍是全球测序仪占比最高的公司。
以色列也是单点创新的典型例证。以色列是世界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国之一,拥有700多家医疗器械公司。以医用机器人厂商Mazo为例,公司成立于2011年并致力于脊椎外科手术领域,核心产品Mazor手术机器人已经开展超过7000例手术,通过定制化的机器人系统和定位软件系统实现精确地骨科手术定位,成为全球外科手术机器人的领军企业之一。 4.4医疗器械的智能互联网化 互联网医疗+智能设备: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设备将会是未来医疗器械服务发展的最大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拓展医疗信息化、健康大数据、慢病管理平台将是未来大趋势。医疗器械作为采集患者健康数据的第一入口,战略地位显要,能够首先做到入口卡位的企业必将获得先发优势,率先建立服务平台。深度挖掘健康大数据除了能够为“服务”提供支持外,还能引领企业战略布局、指导未来研发方向。而智能装备目前看来能够分为两条主线:可穿戴设备和医疗机器人。我们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会成为医疗领域的智能手机,直接将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与患者对接,形成强大用户粘性,打造医疗生态系统入口。而医疗机器人则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手术还是康复治疗,医疗机器人都已经展现出了其强大性能远超人工。 五、未来之星:重点关注IVD、高值耗材、独立影像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医疗机器人、家用医疗器械等领域潜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技术逐渐步入成熟期。我们参考发达国家医疗器械发展历程,从市场规模、行业增速、利润水平、进口替代能力等维度精选6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热点板块进行重点介绍。 5.1平台化:巨头崛起 5.1.1专业平台:打造器械产业链巨头 全球大型医疗器械公司近年持续兼并收购,平台纷纷整合。无论是美敦力、强生等国际巨头,还是乐普、鱼跃等国内上市龙头,多品类平台化布局已经成为趋势。平台有利于巨头行业话语权的提升和定价能力的提高,同时收购的不同标的的销售覆盖区域可以有充分的协同,实现1+1>2的渠道协同效应,通过多品类共享终端覆盖,不仅可以提升自己产品线的全面性,还通过规模供应产生了更大的终端议价能力。预计未来平台化公司将继续强者恒强的格局。 5.1.2 平台巨头:乐普医疗 鱼跃医疗 乐普医疗:乐普“心”生态,心治天下 从国内并购趋势看,乐普医疗通过近年加速并购打造成国内最优秀的器械平台公司。公司围绕心血管领域,同构并购、参股等投资方式,纵横捭阖,在产业链横向及纵向多领域大力拓展。2010年,公司收购北京思达,介入心脏瓣膜领域,同年参股秦明医学介入心脏起搏器领域。而真正的高潮来自于股权变更前后,公司2013年6月收购新帅克60%股权,介入心血管药品领域获得重磅产品氯吡格雷;此后2014年蒲忠杰变更为实际控制人,并购、投资大幕拉开,公司在器械、药品、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基因检测等领域频频出手,但又非常专业地集中在自己核心的心血管领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心血管医药医疗平台。 聚焦心血管领域,实现全国网络布局。以心血管分子诊断试剂盒心血管高通量测序为核心,多元化发展,心血管、妇幼、肿瘤等流域相互协同,内生+外延高速发展。以医院共建、经销商共建心脑血管网络医院、以及精准医疗服务等模式快速扩展业务,公司已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和陕西等100多家基层医院组建了多个介入医疗中心,规划未来三年内增加300家县医院科室共建。 司四大业务板块齐发力,心血管领域全产业链相互协同。内生+外延高速发展,是A股为数不多的业绩高速增长,业务模式领先创新的生态型、平台型龙头企业,2016年公司进入崭新的高速发展新时期。后续可降解支架的获批有望成为下个业绩拐点。 鱼跃医疗:从专业化走向大平台 自主研发实力雄厚,适时调整销售模式。公司自主研发的留臵针、真空采血管、等医用耗材进入收获期,且拥有高素质、高效率人才以及资本,院内耗材、如高分子材料,未来公司会加大投入,研发实力雄厚。销售方面从13年即开始互联网+布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公司还积极探索慢病管理的“医疗+互联网”模式。 夯实核心业务,推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收购。对上械集团收购后,公司拥有产品多达百种、近万个规格,覆盖家庭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医用耗材、中医器械、手术器械、药用贴膏和高分子辅料等各个方面,品类覆盖和批文数量均领先行业。公司以家庭医疗、临床医疗、互联网医疗为三大核心业务方向,布局家用呼吸和心血管器械、临床高值耗材和手术器械、远程慢病管理和诊断等业务。2016 年公司将继续深耕医院临床市场,探索三大领域业务进展,优先整合上械集团并持续推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收购。拓展市场空间。并购整合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走出国门,布局国际化战略。2015 年公司与阿里健康技术有限公司、辉瑞投资有限公司等国际一流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顶层设计为公司远程慢病管理的格局性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圈;在德国设立子公司,成为公司产品销往欧洲的突破口。公司不断开拓东南亚市场自主品牌销售,积极关注欧美发达市场机会。 5.2市场大、增速快、创新热点频出 5.2.1 IVD具备长期潜力,癌症检测市场巨大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我国IVD市场维持高增速。作为目前医疗生物领域炙手可热的领域,全球IVD市场规模在2011达到403亿美元,据EvaluateMedTech预测,IVD市场规模将会在2018年达到5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2013年IVD市场规模达到261亿元,2018年将会到达608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19%,远高于全球增速。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446.tmp.jpg 我国IVD集中度较高,POCT刚起步。相比国际各类检测市场份额相互接近的状况,我国IVD主要集中于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和血液诊断。国内POCT刚刚起步,11%的市场份额远远低于29%全球水平。 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POCT将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目前我国生化诊断已经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而免疫诊断中的新领域--化学发光,具有灵敏度高、精确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更方面快捷、线性范围广、安全性高的巨大优势,将会替代酶联免疫成为免疫诊断的新主流。2010-2015年化学发光年复合增速高达28%,同时,我们预计化学发光市场将会在未来保持2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作为未来免疫诊断的新主流,国产化学发光仪器及试剂对比进口产品具有巨大成本优势,将是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医疗改革基层深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是指在患者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省去了将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的复杂程序,步骤极大精简,能够快速得到检验结果。目前POC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疫情、执法、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POCT在过去5年中年复合增长率接近8%,而我国POCT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达到30%左右,不但高于国际增速水平,同时也高于我国IVD市场整体增速。 POCT与化学发光对比国际品牌均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在医疗控费的大背景下有望在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中占得先机。5.2.2 IVD龙头: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科华生物:体外诊断传统龙头、2016拐点突现 体外诊断龙头,今年国际业务有望恢复。公司2015年由于个别原材料供应商违约导致公司出口产品生产工艺面临变更,影响出口业务,致使外贸业务收入下降。今年3月份接受了WHO 的对公司的现场审查,审查过程顺利,公司正在与国际验证机构协调,加快对公司样本品质的专业评估,预计2016年下半年恢复国际业务。 预计半年归母净利润实现-10%至20%增长。一季度实现收入3.42亿,增长14.25%,归母净利润5587万,增长10.53%,扣非净利润5132万,增长5.23%,EPS0.11 元,符合预期。公司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约1.125亿-1.5亿,同比增长-10%-20%。下半年业绩有望进一步好转。 产品线丰富。1.血筛先后在江苏、广西、河北、甘肃、吉林等省集中采购中竞标成功,一季度开始放量。2.公司保持对新产品研发重视,目前公司拥有19个化学发光试剂注册证,预计2016 年能拓展至40个。3.公司干式化学产品线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核心增长点。4. 步入POCT和化学发光两大细分领域,着力长期发展。 全球布局,外延扩张持续。收购TGS 公司100%股权和Altergon Italia的诊断业务,并与康圣环球、美国生物检测设备公司BDI等合作,巩固了国内IVD龙头地位并拓展外延业务,大股东方源资本的资源及资本运作能力有望带来公司持续性外延扩张。 迈克生物:体外诊断创新龙头,产品和渠道全面开花 持续研发创新与外延并购并重,不断丰富产品系列,提升自产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在IVD 领域,国内仅以迈瑞为代表的生化仪和血球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 年公司研发投入近6000万元,同比增长了31%,位居同类公前列,报告期内血凝分析仪、I3000自动化学发光仪及20 多项新试剂陆续上市,显著提升自产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投资了嘉善加斯戴克,看重标的公司在血凝分析仪等产品领域的积累,有助于完善公司在血凝产品领域的布局。 2015年业绩保持平稳增长,略低于市场预期。2015年公司自产产品实现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了26.16%,自产产品占比由45%提升到了50%,毛利占比达到了60%。化学发光产品收入同比高速增长使得2016Q1业绩超预期。2015 年公司实现收入10.65 亿元,同比增长13.94%,扣非净利润2.43 亿元,同比增长4.39%,实现EPS1.35 元,略低于预期(1.45元)。2016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82 亿元,同比增长35.22%,扣非净利润4938万元,同比增长0.63%,其中化学发光试剂实现收入2650万元,同比增长96%,是业绩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收购控股加斯戴克,掌控国内一流的流式荧光技术平台。加斯戴克拥有国内顶级的流式荧光技术,其自主研发的“荧光染色五分类血球仪”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线可涉及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流式细胞仪以及荧光流式免疫分析仪等。通过控股,公司“全产品线”布局进一步完善。加斯戴克产品则有望借助公司现有销售渠道实现销售放量。 渠道整合成为行业趋势,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升。短期来看,国内企业整体还处于在相对传统的生化、免疫和壁垒不高的分子诊断领域竞争,诸侯割据的地域特点明显。随着国内主流体外诊断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渠道整合,实现跨区域扩张成为必然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西南市场的基础上,设立了湖北迈克和吉林迈克,完成了华中市场和东北市场的初步布局,预计公司在渠道整合领域的动作有望持续,未来走出西南、布局全国,同时实现出口突破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5.3高值耗材盈利能力出众 5.3.1 心脏、骨科是高值耗材的核心利润来源 高值耗材在医疗领域并不被单独看做一个子行业,而是由骨科、心血管等各科所需的介入器材、植入器材和人工器官等高附加值的消耗材料组成。过去我国高值耗材市场除了支架类产品实现国产化外,大都被进口产品垄断,导致高值耗材市场整体价格虚高。据消息,我国将启动高值耗材分类、编码与数据库建设工作。药政司药品供应管理处表示,今年将重点监督各省高值耗材采购,要求各省记录管理省一级高值耗材的招标采购数据,及时上报国家药管平台。这一举措将会打压虚高的高值耗材价格。再加上如今我国推进医疗改革,加速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势必为我国国产耗材打开一个市场缺口。 支架前景依旧光明。自2002年起,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一批本土企业借助医保政策打开市场局面,并且逐步在研发实力上追赶国际巨头,如今已经掌握70-80%支架市场,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但也因此造成了我国支架市场的逐渐饱和。2011年CFDA 出台了《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大幅提高支架产品准入门槛,提高生产商的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同时,市场一直抱有我国PCI存在支架滥用的偏见。 伴随医改带来了心血管支架产品的新增量市场,即村、镇、县、地市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市场。随着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在我国“大病不出县”的原则指导下,基层PCI手术的需求将得到释放。而国产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55-65%左右,大概率继续维持国产主导的市场情况。过去我国支架市场规模增速在20%左右,我们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25%以上。 骨科植入产品是国产新蓝海。骨科植入产品可分为三大类:创伤、关节、脊柱。目国产创伤类产品已经获得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但关节和脊柱产品仅占30%左右。目前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预计将会有2.45亿60岁以上人口,而且,据调查50岁以上人口平均骨质疏松发病率更是高达60%,伴随骨质疏松而来的是骨折、骨坏死、残疾等病症,对骨科植入耗材将会产生巨大需求。 5.3.2恒基达鑫:骨科龙头回归A股,行业整合拉开序幕 恒基达鑫(主营石化物流服务)近日公告将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作价12.3亿与威高股份旗下骨科业务子公司威高骨科作价60.6亿进行资产置换。威高骨科是香港上市公司威高股份的核心资产,发借壳完成后,威高股份将持有恒基达鑫的4.66亿股股份,威高骨科仍然是公司的非全资附属公司,持股比例由81%下降至53.6%。
回归A股后将募集12亿配套资金用于投资建设五家威高骨伤医院,合计床位超过500张。产品覆盖骨科全部三大品类:脊柱、创伤、关节;具有7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6项FDA认证、4类产品欧盟质量认证;覆盖600多家经销商,800多家三级以上医疗机构。 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超139亿,创伤类国产替代率高。2010-2014年,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扩大,销售收入由72亿元增长至13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7.87%,预计至2019 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11亿元。威高骨科核心业务包括脊柱类、创伤类和关节类骨科植入物和工具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份额在国内品牌中位居第一。 骨科器械龙头企业,拉开骨科行业整合序幕。截至2014年末,强生、美敦力、史塞克、捷迈邦美四家外国厂商合计占据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约39.69%的市场份额。威高骨科占据约4.25%的市场份额,此次回归给出比较高的业绩承诺,可见威高对骨科业务的发展决心,预计上市后会助推新一轮的行业并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