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众电子有限公司
标题: 100个养生穴位(十五):健脾和胃,认准足部这个穴位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5-4-1 09:24
标题: 100个养生穴位(十五):健脾和胃,认准足部这个穴位
在中医的庞大体系中,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汇聚和出入的特殊部位,犹如身体的一个个 “开关”,对维持健康起着关键作用。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足部的太白穴、公孙穴、然谷穴、大敦穴和至阴穴,了解它们的位置、作用以及按摩时的禁忌,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往自我保健的大门。老规矩点赞关注,跟着一起学,解锁更多健康小妙招,让身体越来越棒!
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简单来说,在脚的内侧,大脚趾根部后面,有一块明显的骨头,在骨头后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太白穴。它隶属足太阴脾经,是脾经的原穴,堪称脾胃健康的 “守护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白穴在调节脾胃功能方面功效显著。当脾胃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时,按摩太白穴能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通调肠胃气机的作用。这是因为太白穴作为原穴,与脾胃的经气相通,刺激它可以激发脾胃的功能,促进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改善脾胃的运化能力。
例如,对于因饮食不节导致的消化不良,按摩太白穴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腹胀、腹痛等不适。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若配合艾灸,效果更佳。将艾条点燃后,距离太白穴 2 - 3 厘米,以局部温热但不灼痛为度,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艾灸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更好地发挥太白穴对脾胃的调理作用。
不过,按摩太白穴时要注意,足部有外伤、皮肤破损或感染时,应避免在此处按摩,以免加重病情。另外,孕妇在按摩太白穴时需谨慎,若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公孙穴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从太白穴沿着脚内侧骨缘向上推,会摸到一个明显的骨节,在骨节的前下方凹陷处就是公孙穴。它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同时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犹如身体的 “交通枢纽”,在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公孙穴与冲脉相连,冲脉被称为 “血海”,又与十二经脉相通,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按摩公孙穴可以健脾益胃、调理冲任、通调气血。它不仅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胃痛、呕吐、呃逆等,还能缓解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妇科疾病,如月jing不调、痛经等。此外,对于一些心胸部的疾病,如心悸、胸痛等,公孙穴也能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按摩公孙穴时,可采用指揉法,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轻柔的环形揉动,每次揉动 3 - 5 分钟,每天多次。按摩力度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且向周围扩散为宜。若足部有严重的扭伤、骨折等情况,应待损伤恢复后再进行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然谷穴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当我们把脚内翻,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可以摸到一个明显的骨性突起,在这个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然谷穴。它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在滋阴补肾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肾藏精,主生zhi和生长发育,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然谷穴具有滋阴降火、益肾清热的功效。对于肾阴虚引起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消渴(糖尿病)等,按摩然谷穴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它通过调节肾经的气血,滋养肾阴,清除肾经虚火,恢复肾脏的正常功能。
按摩然谷穴时,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穴位,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若穴位处有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可能是身体内部有热邪积聚,此时按摩然谷穴应适当减轻力度,避免过度刺激。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处。在脚的大脚趾外侧,趾甲根部边缘旁开一点的位置,就是大敦穴。它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对肝脏的调理起着关键作用。

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主藏血,对血液的贮藏和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大敦穴具有疏肝理气、清肝明目、调经止血的作用。当肝气不舒,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症状时,按摩大敦穴可以疏泄肝气,缓解不适。对于女性因肝郁气滞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妇科疾病,大敦穴也能发挥调理作用。此外,它还能辅助治疗目赤肿痛等眼部疾病,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通过调理肝脏气血来改善眼部症状。
按摩大敦穴时,可用指甲轻轻掐按穴位,每次掐按 3 - 5 下,每天可进行多次。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掐伤皮肤。若足部有感染、甲沟炎等疾病,应暂时避免刺激大敦穴,以免加重感染。
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处。在脚的小脚趾外侧,趾甲根部边缘旁开一点的地方,就是至阴穴。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最广为人知的作用是矫正胎位。

在孕妇妊娠晚期,如果出现胎位不正,如臀位、横位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艾灸至阴穴来矫正胎位。艾灸至阴穴能激发膀胱经的经气,调节气血运行,使胎儿活动增加,从而达到矫正胎位的目的。一般在妊娠 30 - 32 周左右进行艾灸矫正胎位较为适宜,每天艾灸 1 - 2 次,每次 15 - 20 分钟,5 次为一个疗程。艾灸时要注意保持合适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除了矫正胎位,至阴穴还具有清热明目、通利小便的作用。对于头痛、目痛、鼻塞、鼻衄等头面部疾病以及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按摩至阴穴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按摩时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按压穴位,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多次。但需注意,孕妇在非胎位不正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按摩至阴穴,以免引起子宫收缩,影响胎儿安全。
太白穴、公孙穴、然谷穴、大敦穴和至阴穴这五个穴位,分别从脾胃调理、气血调节、滋阴补肾、肝脏疏泄以及特殊的胎位矫正等方面,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穴位的位置、作用和按摩禁忌,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进行按摩和刺激,能够帮助我们预防和缓解疾病,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但如果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穴位按摩只能作为辅助保健手段。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穴位知识,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欢迎光临 天津博众电子有限公司 (http://www.tjbzd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